后悔带孩子看心理科?儿童心理问题就诊前必知的5个秘密
上周邻居小林的儿子被学校建议去看心理科,孩子总在课堂上尖叫、撕作业本。小林急匆匆带孩子去了家附近的小诊所,医生简单询问后就开了药。结果药吃了两天孩子反而更暴躁,现在小林后悔极了,专门托人挂了心理科的号才知道——原来有些情况根本不需要急着用药!
作为在儿童心理科工作十年的医生,今天想和家长那些医院走廊里没人告诉你的就诊。
什么样的孩子需要看心理科?
当孩子持续出现这些表现就要注意了:连续1个月以上失眠或嗜睡、拒绝上学超过两周、频繁出体疼痛但检查无异常、突然成绩断崖式下跌、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。像小林儿子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情绪行为障碍,确实需要干预。
但很多家长容易陷入两个极端:要么把正常叛逆当心理疾病,要么拖着不肯就医。上周就诊的7岁女孩长期啃指甲啃到流血,家长却说"小孩都这样",结果确诊重度焦虑症时已经需要系疗。
心理测评不是钥匙
现在很多机构用电脑问卷快速出结果,但正规儿童心理科少需要3次面谈。有个二年级男孩被其他机构测评出"抑郁症",我们观察后发现他只是因为转学不适应——孩子玩沙盘时会自发编快乐的故事,这和抑郁症患者的表达模式完全不同。
真正的评估要观察孩子自然状态下的游戏、绘画和肢体语言,光做几百道选择题可能会误诊。
4种容易被过度治疗的情况
1. 6岁以下的多动表现:这个年龄段孩子注意力本来就只有15-20分钟,要先排除教养方式问题
2. 青春期前期情绪波动: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起伏不需要立即用药
3. 单一恐惧症状:比如怕黑、怕狗,没有影响正常生活的可以先行为干预
4. 创伤后3个月内的应激反应:这个阶段的心理疏导比药物更重要
有个5岁男孩因为入园哭闹被诊断为分离焦虑症,后来发现只是奶奶每天告别时反复强调"你会想对不对",调整沟通方式后症状就消失了。
吃药不是解决方案
儿童心理治疗有严格的阶梯方案:6岁以下原则上不用药,游戏治疗;学龄期儿童优先考虑认知行为疗法;确实需要用药的必须配合家庭治疗。上个月接诊的抽动症患儿,在家长参加养育培训后,症状减轻了40%。
特别提醒:某些私立机构推荐的"脑波治疗""生物反馈仪"等动辄上万的物理治疗,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对儿童有效。
选错机构可能耽误孩子
正规儿童心理科要有这些资质: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明确登记"儿童心理"或"精神科",医生持有精神科医师证+心理治疗师证。有个妈妈带孩子在某机构做了半年"感统训练",后来在我们这才确诊是阿斯伯格综合征,错过了佳干预期。
建议评估选择医院儿童心理科,后续治疗可以考虑有医疗资质的机构。千万别像小林那样病急乱投医,儿童心理问题就像小树苗长歪了,矫正要更要耐心。